“要不要升级餐厅?”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林牧之心头。
赵先生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纽约的高端寿司市场还有空间,而且现在这股风潮正盛,如果他不做,竞争对手迟早也会这么做。
但问题是:
1.资金够不够?升级装修、采购更高端的食材、调整菜单,至少需要投资30-50万美元,短期内肯定会有资金压力。
2.市场是否接受?客单价一旦上去,老顾客会不会流失?能否吸引到愿意花大钱的富人客群?
3.团队够不够强?副主厨李健走了,新的团队能否扛得住更高端的要求?
“赌,还是不赌?”
这时候,房东也来了电话——“明年租金要涨10%。”
林牧之心里一沉。
纽约的商业地产,涨租金是家常便饭,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不升级,现在的盈利状况刚刚好够维持,明年租金上涨后,利润会被进一步压缩。
但如果升级,短期内投入大,风险也更高。
他开始查账,算来算去,发现自己最多还能拿出20万,剩下的部分得想办法融资。
要么拉投资,要么找银行贷款。
“难道真要走这一步?”
为了测试市场的接受度,他尝试推出了一款“试水版”的高端套餐:
“旬匠 Omakase体验餐”——每位 350美元,限量供应,每天只接待 8位客人。
这个价格,比他现在的平均客单价高出一倍,但他想看看市场反馈如何。
第一天:4个预约
第二天:6个预约
第三天:满额
到了第四天,居然有人提前一周预订。
“看来,这个市场确实有。”
但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一些老顾客的抱怨:
“你们现在是不是更偏向高端市场了?”
“以前常点的那些寿司,怎么越来越少了?”
如何在“升级”和“保持现有客群”之间找到平衡?
有了这个初步市场反馈,他终于下定决心——“旬匠”要升级。
但问题是,钱还是不够。
他开始四处找投资人,但很多人一听他是做寿司的,都觉得餐饮业风险太大,不愿意投。
有家私募基金倒是有兴趣,但开出的条件很苛刻:
• 投资 50万美元,占 40%股份。
• 新店开业后,林牧之只能负责厨务,财务和运营由投资方管理。
“40%?而且我还不能掌握财务?”
林牧之犹豫了。
如果接受这笔钱,他的餐厅会更快升级,但控制权就少了一大半,甚至可能沦为“高级打工人”。
如果不接受,他就得自己想办法筹钱,或者贷款,压力更大。
这一步,究竟该怎么走?
“要不要拿这笔投资?”
林牧之坐在店里的吧台前,盯着电脑上的财务报表,心里翻江倒海。
投资方的条件太苛刻了。40%的股份换 50万美元,意味着他从老板变成了合伙人,甚至连财务控制权都没了。
但如果不拿钱,自己筹资就意味着贷款、信用卡透支、甚至向朋友借钱,风险极大。
“赌,还是不赌?”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
是老熟客赵先生。
“牧之,我听说你在找投资?”
“是啊,市面上的条件都不太好。”
赵先生笑了笑:“我可以投,不过条件和那些资本不一样。”
“什么意思?”
“我给你 30万,不占股份,只拿利润分成。每个月从净利润里拿 20%,分满 50万为止。”
林牧之愣住了。
这比股权投资好得多——不需要让出控制权,也不需要永久分红,只是暂时增加了财务压力。
“为什么要帮我?”
“你也别多想。”赵先生笑道,“我也不缺这点钱,就是觉得你这店有潜力,不想看你白白让资本吃掉。”
林牧之沉思了一会儿。
这个方案可行!
加上自己能拿出的 20万,50万的目标已经差不多了,不需要去借高利贷,也不会失去对“旬匠”的掌控权。
“成交!”
他终于下定决心,握紧了拳头。
升级计划,正式启动!
第一步,装修升级。
原本的装修以木质简约风为主,但现在,他决定加一些更高端的设计:
• 寿司吧台扩大,打造纯木质的日式 Omakase体验区。
• 重新设计灯光,让氛围更高级、更有私密感。
• 酒单升级,引入更多高端清酒和威士忌。
改造过程中,店面暂时停业了两周,老顾客们议论纷纷。
“听说要涨价?”
“旬匠要变成贵价店了吗?”
“不知道还能不能吃到以前的那些寿司……”
重新开业,市场反应如何?
两周后,升级版的“旬匠”重新开业!
菜单变了,价格调整了,服务流程升级了——
全新的 Omakase体验,每位 350-500美元,限量 12位客人。
第一周,预约情况不错,但到了第二周,问题来了。
• 老客人有点不适应:“以前的招牌寿司套餐呢?”
• 新客人有些挑剔:“食材是高级了,但你们的服务细节还不够精细。”
• 有人开始在 Yelp(点评网站)上给了 3星评价:“味道不错,但性价比不如某某店。”
升级,果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仅如此,团队内部也有矛盾。
• 服务生觉得压力变大了,新的高端客人要求更严苛。
• 厨师们对新的菜单不够熟悉,有时候配合还不到位。
• 成本上升,但短期内利润还没能大幅增长,财务压力依然存在。
“这才刚刚开始……”
林牧之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到来。
“生意比以前好了,但怎么感觉更累了?”
林牧之靠在吧台后,看着满座的餐厅,心里却没太多喜悦。
生意是有起色的——但问题也多了。
第一,老客人流失了不少。他们习惯了以前的风格,现在价格涨了,菜单也变了,很多人觉得不划算。
第二,新客人虽然愿意花钱,但要求极高。有人专门拿着米其林餐厅的标准来挑刺,有些甚至会在 Yelp上写长篇点评,说哪里还不够完美。
第三,团队还在适应新模式。以前他们做的是“中档寿司 Omakase”,现在完全变成了高端 Omakase,意味着每个细节都要更讲究,但团队显然还没完全跟上节奏。
“这不是只靠菜单升级就能搞定的事。”
这天,一位在纽约餐饮圈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来店里用餐。
她拍了很多照片,还和林牧之聊了几句,看起来对餐厅印象不错。
然而,第二天,她的 Yelp评价发出来了——
“食材很新鲜,厨师技术不错,但服务体验一般。服务员对酒水的了解不够,送餐节奏也不太稳定。对于一个高端 Omakase餐厅来说,这些细节需要更完善。”—— 3.5星。
“3.5星?!这对高端餐厅来说,简直是灾难。”
林牧之立刻把团队召集起来。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寿司,而是服务。”
“这两天所有人再培训一遍,尤其是对酒水的介绍、送餐节奏和客人沟通,全部要调整。”
“高端餐厅,卖的不只是食物,还是体验。”
他决定亲自上阵,每晚站在吧台后,观察服务员和客人的互动,随时调整。
结果,情况开始好转。
• 服务生开始更主动和客人交流,不再只是机械上菜。
• 酒水搭配更精准,甚至有老客人开始专门来尝试新的清酒搭配。
• 用餐体验变得更流畅,客人也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正面反馈。
“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就在“旬匠”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新的挑战来了。
一家新开的高端寿司店,开在离“旬匠”不到五条街的地方。
这家店老板,是个日本人,之前在东京一家米其林二星的寿司店工作,后来来纽约开店,主打“真正的江户前寿司”,并且比“旬匠”更贵!
“真正的日本师傅 米其林背景 更高端定价。”
这对“旬匠”来说,是个威胁。
果然,不少美食媒体开始讨论:
“纽约的高端寿司市场越来越卷了!”
“XX寿司 vs旬匠,谁更胜一筹?”
“纽约最好的 Omakase,究竟在哪?”
竞争,正式进入白热化。
下一步怎么走?
林牧之知道,如果只是硬拼价格或者噱头,他不一定能赢。
他要找到“旬匠”最独特的价值,真正打出自己的风格。
但这个风格,究竟是什么?
——(第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