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gcc.com

“更极致……吗?”

林牧之站在中央公园湖边,脑海中反复咀嚼着真田一郎的话。

回到餐厅后,他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定义“纽约前寿司”。这不只是食材的创新,而是要创造出独属于纽约的寿司哲学。

他花了一周时间,调整 Omakase菜单,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1. “布鲁克林鲑鱼”——以传统熏鲑鱼(lox)为灵感,结合日式腌渍技法,让烟熏味与海藻鲜味融合。

2. “第五大道海胆”——用香槟和柠檬皮点缀海胆,带出高级感,符合纽约客的精致口味。

3. “唐人街金枪鱼”——结合中式辣椒油,赋予寿司独特的辛香风味,挑战传统的寿司味觉体验。

新菜单一经推出,餐厅的 Yelp和 Instagram立刻炸开了锅。

“这还是寿司吗?但……真的很好吃!”

“林主厨这次是要革新纽约的寿司文化吗?”

“有人说这不正宗,但纽约本来就是个混血的城市!”

媒体开始关注,“纽约前寿司”这个概念,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成功也伴随着挑战。

没过多久,纽约某家传统寿司名店的主厨在采访时冷冷地评价道:

“我尊重创新,但如果它偏离了寿司的本质,那就不是寿司。”

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美食圈引发热议。有人支持传统,有人支持创新,两派人在社交媒体上吵得不可开交。

“旬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林牧之面对媒体采访时,淡然一笑:“纽约需要自己的寿司文化,而我只是想做出适合这里的味道。”

这番话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纽约时报、美食频道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纽约前寿司’的争议升级为一场行业讨论。

他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天晚上,餐厅营业结束后,林牧之难得地去了酒吧。

坐在吧台前,他点了一杯威士忌,静静地思考未来的路。

“一个人喝酒?”

一个清亮的女声传来。

他抬头,看见一个气质独特的华裔女生坐到了他旁边,眼神带着几分调皮的探究。

“不是每天都这样。”林牧之笑了笑,“你呢?”

女生抿了口鸡尾酒,笑道:“我刚回纽约,听说这两天你的寿司店挺火,就过来看看。”

林牧之有些惊讶:“你也关注寿司?”

女生伸出手,笑着自我介绍:“不只是关注,我是美食专栏作家,张若彤。”

林牧之看着眼前的张若彤,这位突然出现的美食专栏作家,让他有点摸不清意图。

“美食作家?是那种爱给差评的类型?”

张若彤笑了笑,摆弄着酒杯:“放心,我的文章很客观,除非……食物真的难吃。”

“听起来很严格。”林牧之端起酒杯,轻轻碰了碰她的杯子。

“对了,你的‘纽约前寿司’,为什么要做这种风格?”张若彤问。

林牧之想了想,回答道:“纽约本来就是个融合的城市,寿司也可以适应这里的味道。”

张若彤挑眉:“你不觉得这样会让寿司失去原本的灵魂?”

林牧之笑了:“如果传统就是唯一标准,那纽约的披萨、汉堡都不该存在。食物的本质是让人喜欢,而不是被某种规则束缚。”

张若彤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嘴角微微上扬:“你很有意思。我明天去你的餐厅尝尝。”

“你最好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天晚上,张若彤如约而至,在“旬匠”试了一套完整的 Omakase。

她的表情从疑惑,到惊讶,再到若有所思,最终露出一丝微笑。

几天后,一篇标题为《纽约前寿司:挑战传统,还是另辟蹊径?》的文章登上了纽约某知名美食网站。

文章中,她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列举了纽约寿司市场的传统派与创新派的碰撞,并详细描述了林牧之的寿司理念。

“……林牧之的寿司可能会让守旧者皱眉,但它确实体现了纽约的精神——融合、创新、敢于突破。”

“在这座城市,食物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纽约前寿司’也许正处在创造历史的边缘。”

文章发布后,餐厅的生意迎来新一波热潮,甚至有不少记者慕名而来。

林牧之看到这些报道,心里知道,这场行业风波还没结束,但至少,他的声音已经被听见了。

然而,随着名气的提升,挑战也接踵而至。

一天晚上,林牧之接到餐厅经理的电话:“主厨,今晚有人在 Yelp上给我们打了一星差评。”

林牧之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恶意满满的评论:

“这家餐厅根本不算正宗寿司,简直是对日本料理的亵渎。”

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的 Instagram私信里,也开始出现一些攻击性的留言。

“你根本不懂寿司。”

“纽约的寿司就该老老实实地学东京那一套。”

“别糟蹋江户前寿司了。”

甚至,有一个账号专门发布了一条视频,标题是:《纽约最糟糕的寿司店?》

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一次,他必须做出回应。

面对网络上的恶评,林牧之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先观察局势。

“如果随便回击,很可能正中对方下怀。”

他耐心地翻阅了那些批评的帖子,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是恶意攻击,但也有一些是出于对寿司传统的坚持。

“这说明,他们对‘纽约前寿司’有关注,也意味着——它已经引起了足够大的讨论度。”

但与此同时,餐厅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有几位熟客私下告诉他:

“我还是喜欢你的寿司,但最近有人在网上骂得太凶,我们的朋友圈都在讨论这个。”

“有些日本食客说,‘旬匠’的寿司不够传统,他们更愿意去别家。”

这天晚上,张若彤发来消息:“你今晚有空吗?有人邀请你去参加一个美食论坛的直播。”

林牧之皱眉:“什么论坛?”

“是纽约一个专门讨论餐饮的线上论坛,很多美食博主都会参与。”

林牧之原本不想去,但看到最近舆论风向,他改变了主意。

“既然别人都在讨论‘纽约前寿司’,那不如,我亲自来说。”

当晚,他坐在餐厅的后厨,打开了直播连线。

直播一开始,主持人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最近你们餐厅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争议,你怎么看?”

林牧之淡定地回答:“争议说明大家在关注,这是件好事。”

接着,一位匿名观众留言:“你认为你的寿司比传统江户前寿司更好吗?”

林牧之笑了:“我没说过我的寿司比传统更好,但我想做出属于纽约的寿司。纽约的食物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

随后,一位自称“东京修行派”的观众发言:“你这么做是在侮辱日本寿司文化。”

林牧之的表情终于认真起来,他缓缓说道:

“如果对传统的尊重是让它停滞不前,那不是尊重,而是束缚。”

“纽约的拉面和东京的拉面一样吗?纽约的披萨和意大利的披萨一样吗?”

“食物文化之所以能延续,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而不是被固定在一个模子里。”

直播间里,一片沉默,紧接着,弹幕开始刷屏。

“这个观点……让我有点动摇了。”

“纽约的食物确实一直在演变,为什么寿司就不能?”

“虽然我还是更喜欢传统寿司,但他的解释有道理。”

甚至,几个原本带着质疑态度的观众,也开始转发直播片段,并留言:

“虽然不一定认同,但我尊重他的想法。”

直播结束后,林牧之长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篇新的文章出现在美食网站上,标题是:

《“纽约前寿司”,是文化冒犯,还是美食进化?》

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直播上的讨论,并总结道:

“无论你是否喜欢‘纽约前寿司’,都无法否认它正在改变纽约的寿司市场。”

这篇文章发出后,网络上的争议逐渐降温,甚至有一些支持创新的厨师也站出来为他发声。

餐厅的生意开始回暖,越来越多的客人愿意带着好奇心前来尝试。

而张若彤则发来一条短信:

“你今天的表现,挺加分的。”

林牧之笑了笑,回了一句:“那要不要来店里,我亲自做一顿寿司请你?”

——(第十三章·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