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折叠人生 第7章 创业路上的阵痛。

作者:爱吃酸的绵羊宝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9 22:26:47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林牧之最终还是答应了朋友的提议。

但这次,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谨慎。

“这次不能再乱来了。”

他和朋友约定好——由朋友主导整体运营,自己主要负责厨房,并且只投了一小部分资金,确保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再次被拖垮。

“你这次怎么变得这么小心?”朋友打趣道。

林牧之笑笑:“被坑多了,总得学点东西。”

选址:纽约,还是别的地方?

两人开始寻找合适的店铺。

朋友原本想把店开在法拉盛,但林牧之犹豫了。

“法拉盛餐饮竞争太激烈了,大部分华人还是更倾向于中餐。我们如果做日料,可能很难出头。”

朋友点头:“那你觉得哪儿合适?”

“曼哈顿。”

“曼哈顿租金太贵了。”

“但人流量大,愿意花钱吃好东西的客人也多。”

“那你打算在哪块找?”

“不要最核心的地段,找那些稍微偏点但正在发展的地方。”

他们开始跑遍曼哈顿的不同区域,考察店铺位置。

上西区?租金太高。

下东区?地段不错,但周围竞争太多。

布鲁克林?发展潜力大,但消费力不一定能支撑高端日料。

几经权衡,他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东村(East Village)。

这里年轻人多,愿意尝试新口味,消费力也不错。

而且,林牧之发现,附近虽然有几家不错的日料店,但他们的风格大多偏传统,缺少一些更现代、更有特色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有机会。”

定位:走高端,还是平价?

选址定下来之后,他们开始讨论店铺的定位。

朋友的想法是做中等价位的日式简餐,主打便宜实惠。

但林牧之觉得,这种模式太容易陷入价格战,很难长期生存。

“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小而精。”

“什么意思?”

“走高端快餐路线,提供优质食材,但形式上更简洁,不搞传统的寿司吧。”

“你说的是omakase?”

“不,omakase门槛太高,咱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

“我想做的是高品质、快节奏的日料。”

“让客人用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比普通日料店更好的食材和手艺。”

朋友听完,沉思了一会儿,点头:“有点意思。”

“不过这样的话,我们的供应链得稳定,不能用普通市场的货。”

“所以,我们得先去找供应商。”

寻找供应商:成本与质量的拉锯战

林牧之开始联系之前认识的供应商,筛选优质的鱼类和其他食材。

他很快发现,在纽约,好的日料供应商要么价格贵得离谱,要么货源不稳定。

“既要好,又要便宜,没这么简单。”

他们一边试吃不同供应商的货,一边计算成本,争取在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

有一次,他在试吃一批新鲜的金枪鱼时,突然想起自己刚来纽约时的样子。

那时候,他连这些鱼的区别都分不清,只能机械地照着师傅的指令切割。

而现在,他已经能一口尝出品质的差异,并且跟供应商谈价格、谈条件。

他突然有点感慨——原来,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成长啊。

装修与菜单设计,就是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大的效果。

资金有限,他们不能花太多钱装修。

于是,他们决定走极简风,用原木和暖色灯光营造氛围,让人感觉舒适但不浮夸。

菜单设计也是一个难点。

他们决定只提供精选的几款寿司和丼饭,不做太复杂的东西,保证每一道菜都能做到极致。

“少而精,比多而杂更重要。”

这一点,是林牧之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的。

“这次,我们来试试看吧。”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林牧之站在新店的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装修工人,心里竟然有点紧张。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期待过一件事了。

朋友拍了拍他的肩膀:“紧张?”

林牧之深吸了一口气,笑了笑:“有点。”

“但这次,不是冲动,而是准备好了才上的。”

“这次,我们来试试看吧。”

店开张的那天,林牧之站在门口,看着新做好的招牌——「旬匠」。

这个名字,是他和朋友反复讨论后定下的,意为“顺应时令,精心匠造”。

他们的理念很简单:提供当季最新鲜的食材,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做出值得客人回头的味道。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是另一回事。

第一天的营业额,惨不忍睹。

“怎么没什么人进来?”

“午市才卖出去不到二十单?”

“比想象的还要难搞啊……”

开业第一天,他们原本期待能有个不错的起步,毕竟店面选址、人流量、前期宣传都花了不少心思。

但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店里几乎没人。

不是完全没人,而是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

原因很简单:东村虽然年轻人多,但新餐厅的竞争也激烈,没人会轻易尝试一家毫无名气的新店。

更何况,他们的定位既不算便宜,也不算正宗的日式寿司吧,对新客人来说,吸引力并不足够大。

“要不要做点折扣活动?”朋友皱眉问。

“不能一上来就打价格战。”林牧之摇头。

他们想做的是长期稳定的品质餐厅,一旦用低价吸引客人,以后很难再提升价格。

但问题是,客人不进来,你根本没机会让他们知道你有多好。

“得想个办法让他们愿意进来。”

朋友提议找美食博主来试吃,拍视频宣传。

林牧之也在研究纽约人的消费心理——这里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社交型消费,许多网红餐厅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食物,而是整体的体验感。

他们立刻调整策略:

1. 强化社交属性——增加特色摆盘,保证食物好拍照,好发社交媒体。

2. 吸引首批试吃客人——邀请本地的美食博主和一些有影响力的 KOL(意见领袖)试吃,并让他们帮忙推广。

3. 提升互动体验——在社交平台上设置抽奖活动,比如“晒图打卡送小菜”。

他们还联系了一些熟客,甚至让朋友拉人来试吃,只为在店内制造“人气感”,让路过的客人觉得这里很受欢迎。

“要熬过前三个月。”

事实证明,这些策略确实有效。

第一周虽然依旧冷清,但到了第二周,开始有一些因为社交媒体推荐而来的客人。

第三周,一些老客人开始回头,甚至带着朋友过来。

但尽管如此,店的营收仍然不稳定,每天的客流量忽高忽低,让人心里没底。

一天晚上打烊后,朋友算了算账,叹了口气:“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的资金撑不了三个月。”

林牧之点燃一根烟,看着门口昏黄的街灯,心里盘算着。

餐饮业,前期都是熬。

但他心里清楚,他们已经比很多新店幸运了——至少,他们已经看到了一点希望。

“要熬过前三个月。”林牧之吐出一口烟,缓缓道。

“然后,就能看到真正的转机了。”

——(第七章·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