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记 第1291章 力竭(2025.3.30)

作者:梁寒郡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03-31 01:21:02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我不记录让我不舒服的梦。我不想再伤害自己一次,不想博取怜悯,在这一方面,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小时候羡慕过很多东西,长大了才知道,我曾羡慕的东西没有一样值得羡慕。我手里我拿着书,握着笔,就已经是最值得羡慕的状态了。

最外面大衣的拉锁掉了,平时不用这个拉锁,于是发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它去哪里了,但是没关系,可以修,可以配一个新的,或者干脆就这样也没关系,不妨碍继续穿。

再华美的形式,不配上内涵,最多博人一笑,绝不会有太长时间的心灵震撼。反之我不想说,见仁见智。

好与坏是要与时代相适应的,有些观念滞后,有些观念超前,无论选择怎样的观念,首先要看看自己身处的环境,然后进行判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约束下的艺术,科学进步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熟能生巧,被迫以绘画为生的人,或者说被迫以漆刷而生的人,绝对会成为一个绘画艺术家。

不要以固执为借口,加深自己的偏见。艺术分为纯粹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其实它们本质上是没什么分别的,都是艺术。建筑兼顾装饰与实用,绘画则更加专注于纯粹的艺术性,还有许多,还有只存在于脑海,没有被实践的东西,那个算概念上的艺术么?

过去的每种颜色的颜料都是不同物质的,嗯,有不同的化学式。哈哈,现在的颜料也是这样的。不然呢?颜料发展史的背后,是庞大的化学发展史。

我之前是不能理解的,为什么许多畏首畏尾的人,都觊觎那个优秀的名分。他们总是批判自己,说自己差,说自己不努力,到最后评定优秀的时候,却还是削尖脑袋要往前闯。后来我明白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情况一直都有我也麻木了,毕竟不能把人家自谦的话当做事实是吧。我只是觉着这样做有点不知行合一。好啦,说再多是我多管闲事了。

有种观点,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幼稚或青春,单调的色彩会表现出老旧或沉闷,同样的事物刷上不同的色彩,表现力就完全不一样,售价也会完全不一样。啊!人是视觉动物,没错的。

为什么许多小聪明小技巧留存不下来,可能因为厉害的人不需要这些吧。

我觉着练好字于我而言就是非分之想,这也想要那也想要纯属有病!人不需要休息么?

当某些颜料生产难题被攻克以后,许多人产生了恐色感,害怕颜色的滥用会破坏原有的生活,破坏画本身的结构,甚至对艺术产生毁灭的打击。唔!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杞人忧天么?但是你还真别笑,我们身处的,依然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在将来,我们也会变成过去的人,也会因为瞎担心而被后人嘲笑。唔,这个过程呐,真好玩。所以不妨恐惧时就打心眼里恐惧,嘲笑就尽心尽力去嘲笑,不留遗憾就好。

人类的文明永远建立在共识上,而不是建立在差异上,我眼中的红色与你眼中的红色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拿出一个红色的物体时,我们都知道,它是红色的,就可以了。即便你眼中的红其实是蓝,我眼中的蓝其实是红(因为颜色的感官其实心理学,我们觉着黄色最明亮,可实际它夹在红和蓝之间,即我们看颜色后的感官是不理智的)。

那么贴心其实就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是你喜欢一个人,于是愿意为其了解一些无聊的事,而未有先知养子而后生子也(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曾子原文的意思究竟是要预先准备,还是顺其自然地迸发出情感,是有争论的,不过,这两种意思都有可取之处,也没必要较真谁对谁错)

最近一直逛古文网,时不时能想起两句,引经据典。四书五经,都要鉴赏一下否?看情况吧,有些书我是读不懂的,读着玩的,就不鉴赏了(比如易经)。

我们认知颜色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的,最开始的人类语言中,只有亮色和暗色,后面随着人类变得复杂,有区分度的颜色的名词才逐渐诞生。到我们这时候,我都不知道有多少种颜色了。但其实生活上用不到就完全不用学嘛!

形之所似,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文学翻译中有信达雅,画画也类似有三个境界,画得像,画得很像,画得是实物却超越实物。

颜色本身并无高贵之分,只是少量的颜色放在多量的颜色里,自然高贵。物以稀为贵。但别只说物以稀为贵,还有以和为贵、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呢。

我写文字,从什么都不知道,渐渐开始觉着有写作的固定结构和窍门,再到最后发现了固定和窍门的弊端遂又弃之不用,返璞归真。人生好似也是这个过程,唔。

然后怎么突然想到,新的一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呢?这是客观的,为什么看见,还是因为这两天风雨大作,温度骤降,满地落花,让我想到了秋天,五月繁花落,怀愁不同秋。天天关注时间,不如忘了时间,好好珍惜时间。还是感慨,生命是一个过程。

致力于保证颜料的真实质感,那么画似乎就稍稍脱离生活,变成画的画,如果致力于保证画作与真实世界的相似性,那么画就变成了世界的画,如果致力于让委托人满意,那么画就变成了金钱的画。哦,有趣,不过,到底何种配色能拨动人的心弦,其答案不会与书中写得一样,这也是画有趣的地方之一。

我们是在追求感觉么?那么给予我们幻觉不就完了?原来我们还追求感觉的真实性,即是通过现实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导致的美好的感觉。唔,成就感与……仪式感,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没有规则,才有活力,活力过头了,又堕落。哼,度在哪?我怎么知道!

彩虹有七种颜色,只是因为当时得出彩虹色带的人,哦哦,就是牛顿,只辨识出了七个主要色带,因为耳朵听到的有七音,于是他觉着能看见的有七种颜色,很公平。看到与听到,啊,其实是统一的东西,都是波。

看到一个人,我就会想起一段故事,故事也许属于某个,可是它背后的道理,却是通用的。第一,没有绝对的规则,只有严格与不严格的区分,没有完全堵死的门。为什么会辜负,会摇摆,会背叛,会说谎?人就是这样的,定下来的事会反悔,签署的约定会解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地本就残缺,何必强求于人?不再过于执着,是为自己好啊!

一直坐在那里太累了,一定要站起来,走一走,发发呆。我可不是在发呆哦!我这叫劳逸结合,我这叫采风,不是所有的灵感都于干熬久坐中显现,相当一部分灵感都来自于自然交往,看看天,看看云,吹吹风。我可不是在摸鱼哦!不要污蔑我。

摸鱼的时候(我没在摸鱼啦),我就在想,选择题的意义是什么,许多人明明不会这个知识点,明明就没有下功夫学到,最终还是得分了,这不有些不公平么?后来我一想,还是我自己的格局小了。第一点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凡事都要用绝对的感知做事,那么这一辈也做不了几件事,我们做许多事的基础都不是来自于严谨的教科书,而是来自于感觉,直觉,这样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也让我们有冒险精神,敢于尝试。第二点就是,有没有可能,我们考察知识点的目的不是考察那个死的知识点而已,世界在变,知识也在迭代,如果看不见知识以外的东西如知识为什么是知识,那么读多少书,背诵多少文章,都是不行的,充其量是个书架子;我们考察选择题,会不会是在考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还有辨识能力,辨别能力,甚至还考察运气,哈哈,运气都算是实力的一部分,那么前几个能力,自然也算作能力的一部分。最后想说,知识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切记这一点,不做书呆子。

那么反过来再说这件事,我上大一的时候,去看了一场比赛,叫PPT瞎讲比赛。主办方做了毫无逻辑的PPT,就是为了考察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哦,这可不是考察随机应变能力这么简单,他还考察创造力,以及,他也考虑参赛者的知识量。是啊,没有脱离于基础的随机应变,不让你做书呆子不是让你不读书。干嘛老是那么极端呢?

好烦恼,我出去摸鱼,没有抽烟,是别人的烟吹到我身上了。无风天气,烟散的很远,院子里一个人抽烟,烟就以辐射的方式传导得处都是无处可躲,好讨厌!

不说了,看看地上的落叶吧!树叶枯黄是必然的,可它什么时候掉,就是不可预知的了,大量实验,能准确把握掉落数量的统计特性,而具体到某一个树叶,那几乎就是纯看天意了,你不会去按照结构一比一建模研究流体力学吧!扯淡。人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这里,有时候没必要按照所谓的天命来,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认为统计的命运是你的命运。整理好自己,前进吧!

今年继续在同一个花坛里找四个叶子的三叶草,唔,不抱期待。

还有死去的掉落到地上的木片,以及上面活着的苔藓。呵,遍地都是,就没收藏价值了呀!

今天把《庄子外篇》肝出来,明天想玩一天。

摆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干嘛!笑一笑!

我说随便的时候,觉得它增益少不少的至少算是一个buff,可是当我发现它是一个很de的debuff的时候,我只能敬而远之了。

时间流逝只是一种错觉,然后生命恢复到3秒前,逆天呐。

我们人生中会发生相当多的事,但是仅有很少很少的事与爱情相关。不要把一切事都掺杂情感好吗!

虽然是广告,但是好剧情真的会让人不在意这个细节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