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占据青州后,全身心投入到根据地的建设中。他深知,一个稳固的根基是成就大业的关键。首先,他对青州的军事防御进行了全面强化。原有的城墙在战火中略有损毁,陈渊组织百姓和士兵一同修缮,不仅加厚增高城墙,还在城墙上增设了瞭望塔和防御工事。在城门处,换上了更为坚固的实木大门,并配备了千斤闸,以防敌军强行突破。
围绕青州城,陈渊又修建了多个烽火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一旦有敌军来袭,烽火台能迅速传递消息,让青州城有足够时间准备防御。同时,他在青州周边的险要之地设置关卡,派兵驻守,阻止小股盗匪骚扰,也防范敌军的突袭。
在军事力量扩充方面,陈渊颁布征兵令,鼓励青州及周边地区的青壮年参军。由于陈渊在青州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善举,使得百姓对他十分拥护,征兵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短短数月,军队规模便扩充至万人。
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陈渊亲自制定训练计划。除了常规的体能训练和冷兵器操练,他还引入了火器训练。通过对缴获的明军火器研究改进,制造出适合大规模装备的火枪和火炮。他设立专门的火器营,挑选精锐士兵进行严格训练,教授他们如何精准射击和操作火炮。
经济建设是稳固根基的重要环节。陈渊深知农业是立国之本,他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丈量土地,将无主荒地分给百姓耕种,并提供种子和农具。同时,兴修水利,组织人力疏通河道、修建灌溉设施,确保农田灌溉无忧。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青州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能向外输出。
商业方面,陈渊大力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税,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他在青州城内设立多个集市,并修建了专门的商业区,提供各种便利设施。青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来往商队络绎不绝,经济日益繁荣。
文化教育上,陈渊兴办学校,聘请当地有名的儒士任教,让百姓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深知,培养人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学校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了算术、地理、军事等实用课程,为青州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随着青州的日益繁荣,陈渊的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周边一些小县城主动归附。陈渊的声望在民间如日中天,百姓们皆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对他的统治充满信心。
然而,就在陈渊努力巩固根基之时,外部局势风云突变。明朝朝廷在经历内部党争和多次农民起义冲击后,终于意识到陈渊势力的威胁。崇祯皇帝任命朝中名将王猛为帅,调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青州进发,企图一举剿灭陈渊。
与此同时,满清在北方也加快了南下的步伐。皇太极得知陈渊占据青州,势力壮大,担心他成为入关的阻碍。于是,满清一面集结兵力,准备随时南下;一面派人联络明朝,试图达成暂时的合作,共同对付陈渊。
陈渊的情报人员迅速将这些消息传递回来。得知消息后,陈渊并未慌乱。他召集众将领和谋士,在议事厅商讨应对之策。
“十万明军,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位将领忧心忡忡地问道。
陈渊看着地图,沉思片刻后说道:“明军虽人数众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青州城防坚固,且我们以逸待劳。我们不能与明军正面硬拼,要利用地形和城防与他们周旋。”
谋士李智说道:“主公,除了坚守青州,我们还可派人截断明军的粮草补给线。没了粮草,他们不战自乱。”
陈渊点头表示赞同,“此计甚妙。我们可派一支精锐骑兵,绕道敌后,突袭明军的粮草大营。同时,加强青州城的防御,多准备滚木礌石、箭矢等防御物资。”
“那满清那边怎么办?万一他们趁我们与明军交战时南下,我们腹背受敌,局势将更加危急。”另一位将领提出担忧。
陈渊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派人密切关注满清的动向。我们可以尝试与满清谈判,拖延时间。向他们表明,我们与明朝是死敌,若他们此时与明朝合作,日后明朝缓过劲来,对他们也不利。同时,在与满清接壤的边境加强防御,布置防线,以防万一。”
商议完毕,众人各司其职,开始紧张地准备应对明军的进攻。陈渊深知,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关乎青州百姓以及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势力的未来。但他眼神坚定,毫不畏惧,决心凭借智慧和勇气,在这乱世的风暴中,为自己和百姓闯出一片安宁的天地。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