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乾坤骨董集杂项:希特勒南极财富宝藏
关于希特勒财富宝藏与南极的关联,综合历史资料和现有研究宝藏关系。
一、纳粹德国的南极远征与基地计划
1.早期探索与主权宣称
1938-1939年,纳粹德国派遣“施瓦本兰登”号货船搭载远征队前往南极毛德皇后地,进行了海图绘制、空中侦察和资源勘探。远征队宣布吞并东经20°至西经10°的区域,将其更名为“新斯瓦比亚”,并插下纳粹旗帜。此次行动旨在为建立军事基地和扩展“千年帝国”版图铺路。
2.军事基地建设尝试
希特勒计划通过南极基地控制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但受限于恶劣环境与战争进程。1940年法国投降后,希特勒授权潜艇司令邓尼茨研究可行性,但因盟军加强南极巡航和欧洲战事吃紧,计划最终搁置。1941年德军虽俘获多艘商船,但邓尼茨认为风险过高,建议暂缓。
3.科技与人员调配
有档案显示,纳粹科学家曾研究“地球中空说”,并计划在南极建造地下基地作为避难所和研发超先进技术(如飞碟)的试验场。1942年起,党卫军开始选拔“纯血统雅利安人”前往南极,甚至通过潜艇秘密运输人员。
---
二、战后未解之谜与争议
1.希特勒“消失”传闻
战后有传言称希特勒未自杀,而是乘潜艇逃往南极地下基地。1945年两艘德国潜艇抵达南极后投降,载货箱去向成谜,部分学者推测其可能用于基地建设。1946年美国海军少将拜尔德的南极考察日记中提及神秘绿洲与外星人接触,进一步加剧了阴谋论传播。
2. 211基地的真实性
苏联情报称纳粹在1940-1943年于毛德皇后地建造秘密建筑,但无确凿考古证据。美国1947年“高空侦察行动”拍摄的南极影像被列为绝密,智利档案馆近年失窃的文献可能包含相关线索。
---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军事与战略层面:纳粹南极行动以资源掠夺和地缘扩张为目的,但因战争进程和自然条件限制未能实现。
-科技与阴谋论:关于飞碟、地下城的说法多源于战后推测,缺乏实证支持,更多反映冷战时期对纳粹技术的想象。
-国际争议:南极条约体系(1959年)禁止军事化,相关传闻可能涉及对南极主权的政治博弈。
综上,希特勒政权确有南极探索与战略规划,但基地存在与否仍属未解之谜。当前历史研究倾向于认为,这些行动更多是战争背景下的资源争夺与政治宣传,而非真实存在的“千年帝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