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庄子》,基本上没二刷过什么书,《庄子》是第一本。我知道,我再怎么刷也不可把每个细节都看得完全,不过没关系,能达其理,不用太注意形式了。
最后的一点点,杂篇,加油。
道家在许多地方与儒家相反,不注重形式,注重内涵,仔细思考,没有什么是对的,没有什么是错的,各有各的道理。
《庄子·庚桑楚》:讲的是老子的一个徒弟的故事。许多大道理在内外篇里都说差不多了。
还在讨论同样的事情,那就是赏善罚恶好,还是任用无为之人好。任用无为之人,做事顺其自然,成不邀功,说是上天所赐,败不失落,只是接受现实,这好么?多数情况下是好的,毕竟人的力量太小、不能改变太多。而如果赏善罚恶,那么许多伪善就会诞生,许多真恶就会躲藏,久而久之,赏善罚恶也失去了它的价值所在。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也看了许多大师的解读,依旧疑惑不解。法家的许多思想确实能抵消一些我的疑惑,但不能完全解开我的疑惑。或许目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吧!自然有风调雨顺的一面,也有凶狠的一面,这两面的切换,不随人的顺从或者不顺从而改变,人能影响的还是一小部分而已。只是一味地顺从自然,太过消极,是不可取的。
还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觉得最需要的就是不想。不操心分外之事,遇到了再说,也来得及。我就保持这样的钝感力吧!接受自己,才能尊重自己,然后才能涵养自己。
不要为了什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做到这两点,也就可以了。我忽然觉着,可能之前并不是这样觉着的,那就是快快乐乐走完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了,不必太过执著。
道家思想再说明白点,那就是大家都不内卷,就不需要内卷了,可是有人卷,你也不得不卷。你当然也可以不卷,但是你的生活空间就会被压缩。去掉内卷该有多好,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你倒是想超然物外,可毕竟身体生活在世界里,灵魂也只接触了世界的几颗尘埃罢了,怎么会不受约束呢?罢了,接受现实,不再讨论。
有才能的人,会被关进对应的笼子里。如何抉择,自己看着办吧。
人本身是看不清自己的,如果认为自己能看清自己,那就是在蒙蔽自己,不是自卑就是自负。接受自己看不清自己的这个事实,谨言慎行,虽不能,亦近乎真矣。
《庄子·徐无鬼》:徐无鬼与魏武王交谈,何为乐呢?陈情,陈人之常情,陈真,不说阿谀奉承,如此人自然会开心起来。王之弊久矣,虽处在权利的顶端,但是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敢于说真话,说平实的话,王如何能快乐得起来呢?纵情声色犬马,也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啊!
榜样树立起来,就由活生生的人变成冷冰冰的人偶。后来者仿照,学到它的形,却学不到它的神,坐拥贤者之名,而失去人的本性,变成冷冰冰的自私自利的雕塑,那么榜样的意义岂不是没用了么?【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
我觉着,庄子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呢?因为最差的人,也具有好学的品质,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八面威风,究竟是自己心里觉着的,还是别人心里觉着的?自己觉着自己八面威风有什么用?不过是自己的臆想罢了,事实果真如此么?如果别人觉着自己八面威风,又能有什么用?自己的利益增加了,还是自己的利益受损了?到底也是徒劳无功,那么何必为了一个想法耗费大量的资源,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的。
没事的话,自得其乐,有事的话,拼尽全力。好!
【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要预先定下目标。这个原理不难,难的是,目标怎么定?五个人定五个目标,十个人定十个目标,又该如何?与其混乱不堪,不如无目标。叹气呐!也没什么办法。正确方法是存在的,当你使用正确的方法,你要做的事情就与你共振,这也许是评价目标的唯一对的方式了吧!
如果我能看透自己做的事情,那么即便再执著,也不会受伤,因为不得不如此。
再超然物外的人也要工作,自食其力是必须的。
惠子死后,庄子十分寂寞。他们两个真的是好朋友啊,虽然在一起总互相喷,但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猴子在国王面前秀自己的灵活?岂不知,帝王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太能展现自己的聪明,往往是灭亡的原因。【无以汝色骄人哉】。
【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人物,不会随随便便生气,也不会有太多低级趣味。
庄子对做官的批判简直到了极端啊。批判过度了,就有点像为了批判而批判了。虽然会有一些问题,但毕竟是《庄子》的主旨之一嘛,看下去好了。是啊,福兮祸所依,你不知道你要用怎样的代价,去换取终身肉食。主要意思还是让你看淡,而不是执著,执著地追求和执著地回避都是执著,不算是顺其自然,不算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做。【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无功不受禄,否则,难道不是陷阱么?
许由,在逍遥游篇出现过,还在躲着尧。施人恩惠,人们就追捧你,可一旦批评别人,声疾厉色,大家就不再拥护你。有利益时,不来争抢的是傻子,有损失时,不逃跑是傻瓜,使用仁义,怎么能长治久安呢?不如清静无为。我想到了一个短句,升米恩斗米仇,有一个小哥免费送粥,那么来吃粥的人就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大家觉着这里有免费的粥是应该的,一个人排了两个小时队没有吃到免费的粥,于是把小哥摊子给掀了。这个故事里,谁错了呢?俗语,狼不能喂它太饱,人不能对他太好,这绝对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暗合道家的清静无为呢?无为而治,让人自食其力,给予少了尚可,给予多了就是伤害,或者你给予,但是不让被给予的人知道自己正在被给予,这岂不是给予人以自由,还是无为而治。嘿嘿,清静无为,可不是让你啥也不干哦!至于怎么干,道可道非常道,自己领悟吧。
与逍遥游中的【之二虫又何知】的二虫相对应的,本篇里有三种虫子,一曰暖姝,自高自大,一瓶不满半瓶咣;二曰濡需,好吃懒做,趋炎附势,最后成为殉葬品;三曰卷娄,自讨苦吃,美其名曰,劳而无功。其实第三者不应该被批判,但是也要一分为二的看,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对的,不没苦硬吃惺惺作态也是对的,许多特质杂糅一起不能辨别,作为外人的我们,不好说三道四,仅此而已。
第三次出现鱼的故事了,圣人使鱼归入大海,相忘而不相爱,而不是把鱼丢弃在干涸的大泽,让它们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地苟延残喘。
生者得生而弃死,死者得死而弃生。药与病相对,价值千金;药不与病相对,形同剧毒。贵贱流转,天道也。忧虑确实会造成损失,所以,你要看自己是正在为什么而忧虑,值得就继续,不值得就舍弃。奖章既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功勋,也可以亲手将人埋葬,一个果实究竟是苦的还是甜的,除了与其本身有关以外,还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一视同仁、静以修身、全面观察、守正持中,足够了。
《庄子·则阳》:则阳是一个人,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想做官,有人对他说,去找圣人公阅休。
圣人不一定非要归隐,他们走到哪里都能自适,走到哪里都爽快。【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在说小大的辩证关系,也给中庸做了解释。嗯,两个王之间打来打去,为了打架做了大量思考,劳民伤财,将视角拉远,彼此争斗,不过两只鸡互啄,再拉远一些,就像两只虫子争抢一滴露水,再远一些,像蜗牛的两个角上的两个菌落互相吞并。
出错了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呐!【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给的指标太严苛,百姓完不成就掉脑袋,于是只能作假,这件事,怎么会完全是百姓的错误呢?
人的一生是一直调整的一生,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觉今是而昨非,在进步着,为什么这样呢?【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承认自己的无知,学到知识可以宝贝一番,但不要洋洋得意哦!
丘里之言则在说要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福祸拧成一团降临人间,危机危机,危险中有机会,机会中有危险。丘里虽小,却是一切大的事物的缩影;所谓哲学,自然也是无所不在,大到日月,小到尘埃。
事物过于庞大,过于复杂,过于微小,都会超出语言的极限,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能尽善尽美,于是一切只能尽在不言中了。
接受吧,接受吧,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力有不逮,不用再不甘心了,无论在哪里,不必不甘心。
《庄子·外物》:世事无常,不必过于执着,你都做到最好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没关系,那咋了?不妨碍你是英雄啊!阴阳、五行、善恶,都互相转化,作为凡人的我们,怎么能看透呢!算啦。
贫困的庄子,被人画大饼哈哈哈!不马上解决问题,反倒许诺一些空中楼阁的东西,哼哼,不愿意办就直说嘛!既然别人不愿意办,也就不能再求了,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利益,是不会有结果的。
哇!想要钓超大鱼的人,何必在乎别人眼光呢?三五年一条鱼钓不上来不是常理么?一朝钓上来,够吃一辈子的。于是大家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唔,讨好俗人有什么意义呢?钓大鱼,与无为也差不多而已啊!唉呀,超级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总是被认为是超级傻瓜。没办法。唔,当你成功了以后,别人看见的也只是你成就的产出而已,他们看不到你背后的努力,他们也不会在乎促成成功的大道理是什么,那么这样,也没必要在乎他们啊!从头到尾,都不用在乎什么,更何况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本身就没人在乎,我何必因为在乎别人而伤心呢?
庄子骂儒家的人真的很狠啊!说有一帮儒家人引经据典,为自己盗尸打掩护,唔!虽然是一个比喻。比喻给做不好的事找借口,难道还找不到么?唉呀,孔子老是被背刺啊啊,心疼。说话不要老是引经据典,事物在变迁,原本好意的话语也可能成为错误的根源,到时候你去把责任推给过去的人,却不反省自己为什么照本宣科,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这不是糊涂么?
读书人的几个通病,标新立异却毫无内容,鹦鹉学舌却不假思考,正确的事应该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可是他们喜欢反着来,思想飘在天上,脚却不肯在地上走两步,能学到什么呢?能想出什么呢?
惠子登场了,上来劈头盖脸的说,庄子你说的都没用!庄子说,没用怎么了?碍你眼了!你把没用的土壤全部挖去,你把没用的空气全都吹走,你把没用的人全部杀死!谁告诉你没用的东西没有用的?只是你暂时用不到而已,怎么就算是没用呢?你一味地追求有用,最终又能追求到什么呢?
不要把自己的感官全部塞满,智慧的人生是要有一定的留白的。你眼睛什么都看得见,你就会看到许多污秽;你的鼻子什么都闻得见,你就会闻到许多腥臭;如果你的耳朵什么都听得见,你就会听到许多靡靡之音。哎!那又何必呢?不贪婪,心情畅通,万事兴盛!君须知,物极必反。
那么,物极必反是我总说的,做事情追求极致也是我说的,做事情不要太执着也是我说的,这些不矛盾么?那么我要开始狡辩啦!哈哈!本篇叫外物,外物至极必反,我们追求极致,是做到自己的极致,那么这两个极致就不一样。我们也根本追求不到极致,达到极致也未必好,我们只是在做好最好的自己,能吃三碗米饭,就吃三碗米饭,没有说把整个世界吃下去,至于不要太执着,是我们本已经拼尽全力,结果还是不如人意,这时我们安慰自己,学会放弃。所以不断章取义的话,这三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没有什么矛盾。
又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在宋国,演员演戏孝敬父母,父母死后哭的越狠的人越被评为孝子,官方奖励孝子。于是这个国家的真孝子越来越少,盼父母死的假孝子却越来越多,父母死去时哭死的儿女也越来越多,这是我们需要的现象么?孝敬父母本来是人的天性,非要横叉一杠子,胡乱指挥,结果,有好结果么!我不知道有些地方是否应该无为而治,但有些地方应该是无为而知顺其自然的,切莫乱管理。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听明白事情的道理了,就不用纠结来时的一板一眼一字一句了。如果沉溺于事物的表面,如语言和文字,那就是买椟还珠了。
《庄子·寓言》:庄子自己介绍了自己的文章都写了什么,唔!我来看一看。
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小寓言故事,通过写故事来寓意,通过写故事来言志。然后能,有百分七十都是重复之前的话,哈哈,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字,都已经是有人说过的,没错了,但为什么还可以写下去?纯属是因为,文字是旧的,人是新的。还有就是洋洋洒洒的自由发挥,我也是这样的。
编造故事,是因为用自己的故事,总觉着是在王婆卖瓜,为了避免这个人性的弱点,也是不得以而如此。重言也是如此。至于满篇卮言行云流水,深得我心。大师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真的很美啊!
看似风言风语,实则庄子深知万事万物在变化着,说得太准确,反而很快就过时,不能长久。【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一,却无尽变化。
你追求动因,也追求不到动因的动因,更何况动因的……动因。问来问去,没有尽头。融不入众人,怎么算圣人呢?
《庄子·让王》:接上文尧让王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贤者想要的生活,怎么会去接帝王位呢?关键是一顿操作能有什么益处?不是不想好,是实在做不到,有自知之明。贤者能自知,外人却认错。
哎,我不想批评什么,所以庄子批评的人,我不批评。不论。
有些东西不重要,不需要耗费太多心思思考它们。要知道什么是真的有用。
列子很聪明,因为一句话就做决定的人要离他远点,今天他因为谁的一句话奖赏你,也会因为谁的一句话而杀掉你。【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天上掉馅饼,咱可别接着。
曾子浩然正气,虽两袖清风,帝王却不敢让他下跪,谁说曾子不是君子呢?【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仙也!想起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批评儒家贤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儒家先贤的骨气,虽然志向受到极大的挫折,依然能坚持下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看这一点也是很了不起了的,所以,儒家学说适合修身,而道家学说适合修心,二者结合一下,真的很棒。道家的泰然自若和儒家的泰然自若有何不同呢?一个是不知不为而不感觉到困苦,一个是知道自己的志向而不惧怕困苦,看破而放手是智慧,看破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壮烈,都是美好品质,都可以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但是,请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太忧愁,静待好事吧!
道家给一个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让我们知道,事物有阳的一面就有阴的一面,如果大家都说好,那就糟糕了,那就很可能是假的了,那就很可能掩藏了许多血腥的画面。让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更替时,心变得更加柔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平民百姓,而不是王公贵胄和武将英雄。有所隐藏地提供真相,那就是粉饰太平。看东西要立体吧,不要玩一言堂就好了。
气节这东西,令人糊涂,令人敬佩。历史之中的人物,是不能用完全的好人和完全的坏人的标签去看待的,这样看待事情,你才不会疑惑。举个例子,跟随李密而死的王伯当,还有跟从王世充的单雄信,都是有气节的人,但如果你一味地认为李世民是好人,你就对这种气节产生疑惑。怎样说也不好说。这件事,还是不说了罢。
《庄子·盗跖》:本篇有伪作的嫌疑,不过还是来鉴赏一下吧!盗跖是老朋友了,出现了好多次,他是一个大盗。
儒家学说以礼仪仁义治理天下,这是一种约束,可是这个大盗不管礼义廉耻,你还能拿什么约束他呢?就约束力而言,道德的约束还是太松弛了,无法完全约束人的恶,也无法制止恶的诞生。关于人性善恶,大家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有善有恶,只要有一个恶出现,也算是有恶啊!
盗跖骂得太狠了,但是还是觉着他说的有道理。所以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还是之前说的,盗亦有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不能因为有道理就判定一件事是正确的,错误的事也有道理,但不得不惩罚;第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你说一件事的时候,语言是有漏洞的,语言是无法涵盖所有发生的事情的,这导致了语言的苍白无力;其三,凡事一分为二地看待,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所以不能仅因为一件事有可取之处就去做,也不能仅因为一件事有不可取之处就不去做,做事之前要斟酌利弊才行。
至于为理想而死,或者什么的,这我无法分辨,应该,不用谁来评价吧!好也坏也?好坏这两个字怎么用来形容这么复杂的事情呢?只好闭口不言,无话可说。
这个盗跖还是太有文采了,最后的一句更是委婉。【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你和我谈论鬼神(也就是胡说八道),那我就听一听,我也不懂,要是说人事,你知道我也知道,就免开尊口了吧!
最后这段用于劝说别人想开一点是很好的,【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然后基本上就是养生主的内容了,自由自在,开开心心,比什么都重要。
君子之修是内修,是隐修,说出来的君子,不是真的君子,以古之贤者作为榜样,则无人能成为理想的君子,君子,永远在路上。君子是一颗善良的心,与嘴上说的没有关系,它体现在行动上,也不会惊天动地,最多是尽力而为。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小人殉财,君子殉名】,人为财死,未必小人,人为名死,却是君子。当然超然物外,自然也是君子,忍辱负重,也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很大,不只一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已,为财而死,也要看到底是把财用在什么地方。
我的思想应该是儒家思想,小时候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很能明白儒家中的浪漫。这些许多浪漫在道家看来是糊涂,是做作,是沽名钓誉。所以说,看待同一个事物,是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人不必计较,不必暴跳如雷,但是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做法有哪里可取,有哪里欠妥,为仁者,任重而道远,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明白,不管怎样,值得去做,那就去做,沽名钓誉又如何?儒和道,固有其冲突的地方,也有其相兼容的地方,其实一个人在思考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没有什么,只是希望,在自己深思熟虑以后,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义无反顾地做下去,承担一切其后果,也就可以了。这个世界,不光依靠着情与理与权与金所完全的支配着,因为还有法。儒墨道法就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缺一不可的,缺了就偏坠。
道家的奥妙,就像维生素,只吃不行,不吃不行。
富贵病在庄子那个时代就有了,吃多了就是会生病,常理。
《庄子·说剑》:庄周扮作剑客,说服赵文王不让他因为喜爱剑术耽误国事。庄子还是不负众望。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庄子》,原来李白写诗也用典故哦!我也要我也要。
庄子说剑,剑有三种,第一种是天子之剑,第二种是诸侯之剑,第三种是地痞流氓之剑,说到这,该明白的就都明白了,大佬是不需要亲自动手的,菜鸡乱啄,输赢能有什么区别?
庄子事了拂衣去,太帅了!
《庄子·渔夫》:知晓大道的渔夫与郊游的孔子对话。道家的圣人何其多耶!是啊,道理无处不在,得道之人自然多。
我想说一些话,却说不出来,因为人家说的对,我这样做,是在逆天而行,怎么会不困难呢?但是坐下来顺其自然,又有些过意不去。唔,终究还是应该放弃么?就是不执着,不是要放弃,然后不装假就可以了。
道家说了那么多孔子的坏话,其实啊,即便在道家的角度出发,孔子也是圣人,因为他即便德行不完备,也一直在德行完备的路上,圣人啊并不完美,他一直在路上,从未松懈。
《庄子·列御寇》:圣人列子的故事。圣人只怕自己不能融入人群,被大家认出来而区别对待,那还叫什么圣人呢?圣人的家里车水马龙,那他还怎么做自己的事情呢?人们为了名利来拜访他,最后又有什么用处呢?徒增一些肮脏污秽,于道也,没有什么增加,却增加了大量的虚伪。圣人从来不称自己为圣人,这种称谓让天下乱套啊!
回顾一下,第一篇逍遥游,【圣人无名】,列子就是想成为无名的人啊!
儒家和墨家的学说都有可取之处,可是放在一起就是有矛盾,争争吵吵无休无止,哎!糊涂啊!
不要违背天性啊!【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那就好很多了。
庄子的同窗发达了,想起庄子,去庄子那里显摆。结果被庄子骂得狗血喷头,痛快。做坏事的人,即便身体不遭受惩罚,他的心灵也必将遭受折磨。还有一句,正义会迟到,但不会忘记砸到你头顶。
本篇写了如何深入考察人的方法,防止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是什么呢?一共有九点,有些长,不过用来总结全本的一个主旨还是值得的。【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许多帝王也用过这种方法来看臣子的能力。将他派往远地看他是否忠诚;将他留在身边看他做事是否恭顺认真;给他担子,看他有没有担当;突然提问,看他是不是真的会;限期,看一个是否守信;有金钱试探,看他手脚是否干净;让他觉得有危险,看看他是否动摇志向;将他灌醉,看他醉后什么模样;让他接近美色,看他的品德如何。哇,这很毒辣啊,我不是圣人,受不了这样的考验哦!
嗯,不怒自威,谦虚谨慎,这个是人修行时要注意的。拿鸡毛当令箭,别人表面害怕,心里指不定如何想呢!不以自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别被虚假的利益所蒙蔽啊!
庄子快要去世了,弟子们商量后事。【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顺其自然,终其一生。墨家也讲究薄葬的,这一点道家和墨家是一样的。如果非说略有区别,道家是因为逍遥,墨家是因为爱人。
《庄子·天下》:最后一篇啦!不要认为自己登峰造极,只觉得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孩童就可以了。一些名词,我不记录。
我只看看,《庄子》这本书写作初心是什么吧!在讲如何调和这个社会的矛盾。古人留存下来的治理天下的知识,第一留存在古老乡村,第二留存在各种名著,第三散落在诸侯国,各学各派。
天下大乱,有能力的贤者看破局势,只做隐士,因为无法扭转大局。不将全部知识收集到一起,就会很片面。当今时代,是我们离大道最近的时代了,当然,现代的东西太多也学不过来,不过搜集古时候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学习,还是可以的。
作者对那个时代下的其他学说进行总结,墨家提倡勤俭朴实,终生不听音乐,薄葬,抨击礼乐制度(儒家)思想,对于自己及自己的弟子要求如此,但要求全天下人都如此做,庄子认为这样有些勉强,不太能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吃苦自然是好事,但是一直一直吃苦,有点刻意了,有点形式了,有点没苦硬吃,不符合大道。墨家思想很好,但是难免,后面的弟子还是为了名而分裂。悲矣!
看了过往圣人的做法,好像绝对平均也不太行。为了真理跑断腿,具有救世主的自我认知。唔!还是不行。
诸子百家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有趣的人很多,有趣的学说很多,有趣的尝试很多。唔!留下的著作史诗也好多,有趣。
齐物论不是一刀切!法家依法办事,这个思路是好的,但是法一直需要发展,一直存在弊端,只能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符合时代,法需要融合理,融合情,也不是铁板一块。庄子反对刑罚,唔!觉着这样违反人性,可是光用道德,根本无法匡住人性的恶啊!
大者,有宽广的胸襟。【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不是没有话说,是说严肃的话没有人听。于是只能如此风言风语,这是找到了最佳的方式啊!
说了这么多,又说名家。偷换概念提出十个逆天的命题,我就不说了,就是看事情极端了入魔了,得出了夸张的结论。打嘴仗的本事,却也窥见到了最早的微积分思想,有点东西的。但是,这个雏形不成熟,像是强词夺理。有意思,有对有错,看着容易迷乱。对于现在的人,还是系统地学些什么好吧!
读《庄子》,不为窥探天道,只为调和人生。讲故事,可能较为杂乱,不过后来的读者,一定能理解庄子的用心。
我觉着自己不应该深度地参悟《庄子》,因为我现在还不能有效地区分什么是消沉,什么是豁达。所以啊,还是一股脑忘了的好。忘了吧。
这其实也是记录的意义,我总是忘记自己看了什么,没有办法,记不住,记住也没什么用,但是还是不想看完了跟没看一样,所以写出来。至于为什么写,可能是顺应天性,我的天性是爱慕名利,于是写了,但爱慕名利不意味着名利爱慕我,成与不成,顺其自然,我自然不放在心上。如此,可得《庄子》之道乎?嗯,用《庄子·外物》的一句结尾吧!【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