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记 第1283章 累哦(2025.3.24)

作者:梁寒郡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03-25 01:31:59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庄子•骈拇》:还是在写无为而治,与应帝王篇差不多的主旨。基本上是五色乱目,五音乱耳的说法,仁义道德全是多余的东西。这时候我想起的是一句,【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上网搜了一下,是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这句话在当时看完印象很深,结果忘了是谁说的了。好多古文都写五色、五音,《吕氏春秋》也写过。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句很好,是写尊重自然规律的名句。嗯,但是对于不折腾人这一点,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不误农时啦!不竭泽而渔啦!孟子是另一个角度地顺其自然,也很有趣的。强加于人,瞎指挥什么的,都不好,然而我还是那句话,所谓的“度”究竟在什么地方?真的伤脑筋呐!

虽然,世界是这样的,但是会不会有些时候,当我们回首过去,是否会因为自己失去了儿时的纯真而稍稍惋惜?绝对理想主义的唯美,终究不是正常的美,而是不能存活的美么?所谓骈拇这样的畸形,是自然?还是多余?还是病态?留给他人说吧!

吾,去矣!

仁义也好,五味也好,五声也好,五色也好,都是好东西,可是,庄子不愿意用自由与之交换。唔!说不出话。

《庄子•马蹄》:这篇令我感触最深。为什么同样一个道理,用不同故事诉说,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呢?想想也是固然,这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意义嘛,因为马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且也学过许多,拿千里马驽马等比喻人的文章,所以看着感触最深。

看到这里我就一直有些问题,人的狡诈,人的种种格格不入,是不是意味着人不是自然的呢?如果人是自然的人,那么人的狡诈什么的也是自然的属性,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自然中的狼就是要猎杀的,而羊就是要吃草的,这些都是自然之理,那么人的种种应该也算自然之理。可是在论述的时候,隐含的前提恰恰不是人是自然的人,而是人与自然对立,所以有了许多批判。是啊,人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个问题。

马是被人驯服的吗?马是主动投靠人的吗?人是有求于马吗?是人驯服了马吗?是人与马的自然的双向选择吗?我自然是无法区分。万事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不自由才是自然,追求自由,岂不是违背了自然?接受现实才是一种自由吧!我不再问事情是怎么来的了,因为我无法改变,以后啊,只考虑事物将如何变化就好了。

本篇是以马为主人公,以马的角度看待人和马的关系。想起一首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人的角度来看,千里马是宝物,可在千里马的角度看,他真的愿意被人驱使么?人说,宝马配英雄,可是宝马是如何想的呢?

其实这里的马,不一定完全指马,也指人,在大量的训练下,成功的路旁,倒着一批又一批失败者的尸体,他们只是不合适于这条路而已啊!

到最后,马也好,人也好,要知道,我们也许有得选,也许没得选。为存活而抹杀自己的天性也好,为了目标而带上沉重的枷锁也罢,给自己的心里留点初心的位置,好吧!也许这个世界在强迫你违背天性,也许这个世界在强迫你变得诡计多端,可是你记着,诸葛亮云:【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又是兵法二十四篇),生物的天性就是狡诈,只是过多的规则让其变得更加狡诈罢了。本文有言【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虫,人,一个德行。即便我们完完全全地服从天性,不依旧很丑恶么?

马的喜剧,马的悲剧,人的喜剧,人的悲剧,可皆是外物强加,但如何看待这个强加,我们自己说了算。修心呐!修心。

《庄子•胠箧》:前面说了马的故事,觉着不够过瘾,不够直接,于是说人的故事。小偷胠箧,大盗胠箧,所谓的圣人也胠箧,只是他们的做法不同,于是给人以截然相反的印象,本质是一样的,即违背人的意愿,只是有潜在与隐性,小量与大量的区别。

虽然是自然之理,但我们还是,因为先有智慧,后有驯服智慧平定乱象,只能如此。

越大的胠箧,其伴随的暴力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无可奈何越多,其名声竟也更美了。田成子的故事就不展开论述了,说出来就逆天了。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想说的,就是他的思想,他认为那些没有必要的礼乐,看似在维护仁义,实际上破坏了仁义。有点像《孟子》开篇的论述哦!嗯,后面有时间再鉴赏一下《孟子》吧!

同时也说了一件事,有道理是不能用来评判善恶的,所谓【盗亦有道】。又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虚假的圣人不消失,这世界的祸患就不停歇。虚假的圣人头衔,引诱无数德不配位者弄虚作假,真正的圣人,又怎会在乎“圣人”的名分呢?

随后庄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了他的思想,【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没有所谓的圣人,那么大盗贼就不会借此名义作乱了。【掷玉毁珠,小盗不起】,家家户户没有所谓值钱的东西,小偷就消失了。之后再消灭一些其他的东西,让人们的内心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我觉着就是减少趋之若鹜的情况发生,大家自己忙自己的。

举个网络热梗就明白庄子在说什么了。评分的出现让人的努力异化掉,高评分就是“圣人”头衔,而评分狗就是所谓的大盗。不得不说,庄子的思想太超前啦!粉了粉了!

其实评分机制也好,圣人头衔也好,珠宝也好,设置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无论再好的制度,随着实行的进程,会逐渐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这一点让许多人头疼,其次就是人的心理永远是趋向好东西的,自然不甘心自己不是圣人,自己不是珠宝,于是一拥而上,评分机制的作用也就逐渐消失了。

智慧改变生活,改变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基础认知,甚至改变着人性,对于这一点只能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无休止的变化之中,谁也无可奈何。

【老死不相往来】,这里面的往来指贸易和冲突。如果大家都很淳朴,确实不需要往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呀!世界在进步,有些趋势不能阻挡。

我们能做的,就是祛魅,别被所谓的智慧、所谓的美好、故弄玄虚的东西迷惑。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才好。【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一个爱好圈子贵内贱外是情理之中的,一个好学圈子总是贵外贱内也是情理之中,可是要记住,这两个圈子都在带有色眼镜看东西,且眼镜度数还很高。,要记住这个扭曲,不要让这个偏见伴随自己一生,要时刻提醒自己啊!

《庄子•在宥》:其内容好像是胠箧的延续,好像也在解释什么,好的品质本身没有错误,但因为不合时宜,反倒加剧了混乱的局面。这时候不得不把韩非子的想法搬进来了,无为是很好,但一开始没有做到,后面也做不出来了,只能以法匡之了。《韩非子》鉴赏也要安排的。

本篇描述了一个君子形象,让我感觉不像是庄子本人写的,更像是迷信哈哈!这个君子是空想出来的完美的人,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呀!塑造这样的一个不存在的君子,是有一些消极的。

废除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宽宥天下的百姓。可是,没这样做的道理,也许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呐!

事情真的会因为不管而变好么?在问这个之前,需要先考虑一下,什么是好,是偏见的好,还是事物自认为的好!【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你不去干涉,万事万物自己会长,但它们是增加自己的利益,会不会损失我的利益?宽宥治理的前提,是要无我的。

说了一个现象,想要与众不同,却因为“想要与众不同”而落入俗套之中。人终究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何苦自负来欺骗自己呢!

本篇有好多处处排比,说了圣人有美好的品德而不为其所累,智慧而平和,不张扬,自做好自己的事。

《庄子•天地》:主旨不再复述了,前三段的文章写得很美,背下来,对以后写文章很有好处。古文虽然不太好读啊,但是骈文还是相对好让人理解的,叙事部分读起来有难度,也不好背,但是议论骈文背起来还是美滋滋的。

圣人不谄媚,不吹拍。

本篇在主旨上没有太多扩展,举了许多例子,也都差不多吧。就把前三段好好读一读就好了。我不是那样修行高的人,我贪恋一切本篇中批判的东西,没办法,这是我的天性。我顺应我的天性,只是有时候,我能以同视万物,【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也就可以了。

《庄子•天道》:与上文的内容差不多,可以当做小说来看,但如此就不必深看了,已经看过了,就可以忘掉了。别搞乱了我的本性哈哈!确实,道家思想看多了,我就发现,法家思想在变化过程中,是参照了许多道家的思想的,最近在看罗翔老师的课,他提到许多,人的道德是自发的而不应强求别人道德,这样做,更符合人的天性。在本篇的辩论中,儒家提倡的仁义也是如此,如果强迫别人仁义,那么所谓仁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错以成,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尘埃一般小的事,也就不仅仅计较了,反复伤害也不值得的。大者的风度呦!

文字不能说尽这世界上的妙意,心领神会,也就够了。何必那样在乎语言的形式,文字的形式呢?皮相是通往真相的路,若已触摸到真相,就大可抛弃皮相了,再去走一遍,不是原路返回,本末倒置了么!但是走过了一程,总是有些美好的风景留在记忆里,不必贪婪,多吃多拿,记住个三两句,也就可以了。

师傅传递给徒弟技法的过程,无法用文字完全代替,庄子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我们为什么要疑惑于如今的教材不能让我们完全懂得一个事物呢?想要完全学会,难道可以只读书不实践吗?大道理【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所以,我们真不必把一段文字的那几个“字”捧上神坛,我们应该努力去领会文字所映射出的意境啊!

假如要作一个传声筒,明白这句话的人绝对比不明白这句话的人传递的信息多,即便说出的文字不一样,但在情感上,在语调上,在文字的轻重读上,在神态上,在动作上,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冰冷的文字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原因呐!

《庄子•天运》:好像,庄子躺在地上,望着天。他在想,天真的是运动的吗?地真的是不运动的吗?虽然不是固定下来的学说,但这一疑问,是否比哥白尼的日心说早了一千四百多年呢?可能有别的人想过,但究竟谁想过我不管,我只知道庄子想过这个问题。

他在想,日月之行,雨布云兴,到底是谁在操控呢?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符合道义才好,那么什么才是道义呢?还是听听庄子怎么说吧。道义是变化,是同异之辩,是无为,是接受,是坦荡,是不耍小聪明。

反正还是那句话,如果为了获得利益而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高人一等的标准,最后只会导致满地都是伪君子。谁不要高人一等呢?

推到顶点的,就不能用常规标准看待了,因为它已经质变了。

过期的神明,不是神明,一张纸被人赋予了意义,它就不再是普通的纸,可当意义消失,一张纸就还是一张纸。纸的本质没有变,而其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何也?情有改变事物的实力。如此,得时不必沾沾自喜,因为并没有多什么,失去时不必失落,因为本身没有少什么啊!【未陈刍狗】、【已陈刍狗】,都是刍狗啊!

我的感觉,总体上,如果一本书很好,那么它就一定是教人就事论事,而不是照本宣科。所有的技巧,都应该【不矜于同而矜于治】,实事求是啊兄弟!道理不是一个确切的事物,于是不能由物理的手段传递。烦,没办法。

天运的篇章里,又来一句,【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唔!我也许会喜欢,但最后,真的不如忘记好。

真的很喜欢这句嘛?

催熟违背天性,真的好么?恨不得孩子一天就长大,那一天长大,岂不是几天就死去了么?人人都觉着早慧是好事,可早慧之人容易早亡。究竟为了什么而急躁呢?

天有自己运行的道理,我,作为一个人,也只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下去,不想太多。但是啊但是,这里面,性善论和性恶论需要探讨,不能直接说。也就是只看一本《庄子》是不够的,是不平衡的。

《庄子•刻意》:有些情况下的愤青行为,不是真的清高,纯粹是沽名钓誉。有些情况,确有其用处,可是,也可怜。不妨来一句毛主席的诗句吧!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啊!

刻意,就是别刻意地奉行天道,更加别弄虚作假。

有句话好,人活着,就是三个字,精气神。

《庄子•缮性》:已经破坏了,还怎么修复呢?怎么让自然从心里流动而出,而不是被别人强加?

三点,不粉饰,不误用,不迷恋。不要不懂装懂,不要用做坏事的知识,不要沉迷于积累知识,不做书呆子。【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得志了,那也别和不得志时有什么区别,还是遵从本心。也就是,白话说,爽的时候不要作死地去爽,等不爽的时候也不要落寞得要死,就可以了。

你所追求的东西没那么稀有啦,不必穷兵黩武地西斯地理地做,平静一点,开始修缮自己的心性。

《庄子•秋水》:这篇也是我最喜欢的篇目之一,不光名字美内容多,而且,有好多哲理哦!喜欢秋水篇,也喜欢秋水本身。

秋天的河水,不可不谓是壮观了,可是如果它没有去往大海,又受到身边许多人的恭维,他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岂不是贻笑大方?河伯见到北海若,产生了如此的反思,那么北海若的回答,更加是厉害了,与逍遥游篇异曲同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不说了,一句道尽,就这样吧。

我心中的长长,不过是短短一梦。赐予你一切的,比你大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又想起【小大之辩】,又想起【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都没什么啦!再用原文说说吧!【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古人的智慧,真的很牛。

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独立做到完整的,能做到完整,那就要学会与其他事物配合。区分所谓的美名和骂名,不要只从结局入手,我再引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的话,【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要同时考虑一件事本身和其成败之后会有什么分别,一件事本身是令人唾弃的,但只有所大成时,令人赞叹,那就不要做,或者打算好,做就让他成,要么谁也不知道你要做,所谓广积粮缓称王。一件事本事是合理的,但是做得过分了会不好收拾,这样的事依旧应该隐藏起来,不让外人知晓。那么,总结起来,还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没有所谓形式上的完美的美名,只有内容上,处在应得美名的状态。所以,不能机械地学习圣人的行为,他的行为放在常人身上就是不圣的。用原文来说,【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有人不信邪,非要将辩证统一的东西强行解剖,好的拿出来,坏的丢掉,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是,精华和糟粕是同时消亡同时存在的么?未有只舍不得,也未有只得不舍吧。好处坏处,没法用尺子量,没法用秤砣称,一件事好坏是并生的,就像阴阳二气,不能分离。

把一块磁铁的阳极一半切掉,阴极的一半也会变成阳极的。马能日行千里,捕鼠却不如猫。万事万物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嘛,顺其自然就好了,别搞那一套“我把世上的罪恶诛尽、我把世上的美好全部占有、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这样的傻事了。有时善恶是很难区分的,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恶,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该如何做呢?北海若的话总结起来,就是《老子》中的一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事物一直在变化,属性一直在相互转化,要怎么做,随机应变,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想。

秋水共长天一色,唔,乱入了,不好意思。

道理没法展开说,伤脑筋。

蛇和鱼没有脚,夔一只脚,人两只脚,马四只脚,蜈蚣一百只脚,你能说脚多一定好,脚少一定不好么。合适的事物用合适的部件而已,互相羡慕什么呢?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极端,也不是有两个极端,秋水很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秋雾也美,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月也美,秋月郎朗啊!这世界无处不极,无处不美。春水,夏木,秋月,冬雪。淙淙,阴阴,朗朗,霏霏。所以根本没必要获取一个最美的名字,没必要去找最美的风景,如果你有一个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就足够了。

耳朵羡慕眼睛,因为眼睛能看到更远的地方,而眼睛又羡慕思绪,思绪自由能达无穷,可思绪在羡慕风,思绪与风同为无形,而风具有力量,风又羡慕云,同时存在于天空,同样变化莫测,云却有形状。羡慕是一个圈状结构,不是层状结构。知道了羡慕的原理,还愿意去浪费时间羡慕么?说了顺其自然的。

名家公孙龙,辩论大师,但总是辩论不过庄子(因为庄子狡辩太厉害啦哈哈,当然是),谁说得有道理,结论不是很明白吗!事物不因有矛盾而分开,反而因有矛盾而统一而共存。前面说了异同之视,大小之辩。庄子的思想堪比宇宙,怎么能用一个竹筒就看得完全呢?心胸狭隘的人想要了解君子的胸襟,那就如【使蚊负山,商蚷驰河】,可笑至极。庄子曰:【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

庄子取代惠子这段也很好玩。鹓鹐(渊千)【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岂会与鸱(吃)争抢一只死老鼠呢?这是秋水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别想当然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后一段也是神作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庄子,安知庄子之乐。哎,我不是庄子,我不知道他的乐,我也不知道他的苦闷。话说出来,不说出来,都无所谓,默认也好,辩论也罢,事物的本质究竟会被撼动多少呢?还不是依然顺其自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庄子•至乐》:本篇还是比较实用的,在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以及人生观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当然,追求快乐,就要明白,为什么会不快乐。本篇提到九个组成人生观的维度,但是总结下来,就三点,你觉着快乐意味着什么,你今生要追求什么,你喜欢什么。嗯!

至于有哪些所谓世俗的快乐以及所谓的高雅的快乐就不说了,人不要怕失去,不要因为失去而痛苦,如此,那就基本上能做到乐,嗯,至乐。争取可以,别太较真,失之淡然,得之坦然,OK!

别人说的让人快乐的地方,我不觉得快乐。我知道,我不是什么特殊的人,也不是什么高雅的人,也不是奇怪的人,纯粹是不能感知到快乐而已,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这里而已,我有我喜欢的地方,有让我自己快乐方式,真正的快乐,不弄虚作假,不说多余的话。如此可以至乐。【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这一点实话实说。

快乐是动态的概念,还是静态的概念?我必须吃好的,吃的时候快乐,吃完不快乐,还是我将拥有而未拥有时快乐,完全不触及或完全拥有就不快乐?是否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差不多才快乐,意味贪享反而不快乐。

你感觉到了无为,那么你就觉着自己浑浑噩噩,你就开始不快乐;你感觉不到无为,才是真正的无为,于是顺其自然,可以至乐。

再说生老病死。

后面这一段是非常经典的庄子的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不哭反而一边唱一边跳。他的老朋友惠子看不过去了,说“庄周这家伙在干什么?”于是前去拜访他。庄子说,自己不是不悲伤,只是没有一味地悲伤,自己在思考更多的事情,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原理,妻子从小屋搬出去,投身自然的大屋之中,理应歌舞欢送,怎么能过分悲伤呢?生老病死,【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不必过于悲伤,豁达人生,快乐至矣!

庄子与骷髅头聊天这一段也很好玩啊!结论就不说了,故事还是很好玩的。

至乐,必须要以合适自己的方式,如果像鱼一样跳入水中,一定会死的。

《庄子·达生》:那么要以正确的方式至乐,如何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呢?你需要达生,达生,就是,了解生命的原理。没有人反驳你的唯物主义,只是在此基础上,稍微加一点心学会好一些。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的人,不会追求自己不可能获得的东西,追求是一种能力,需要智慧,可是,能辨别何为可得何为不可得而放弃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呢?

自然性的能力有助于养生,社交性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智慧(情商),也许可以二者兼备,也许必须要有所取舍,唔!看你的选择吧!

心思专一,方能练成神功;心思不专,左顾右盼,如此还想练就神功,那不是徒增烦恼么?一旦心有贪爱,患得患失,自然能力下降,如果过于看重外物,那基本上就会变得很蠢了。【凡外重者内拙】,反之,是否,外拙者,内重。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想要养生,那就要驱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身体和心灵但凡有一个掉链子,都是不行的。谁说《庄子》的道理都是神啊仙啊虚无缥缈,这不全是中肯的建议么?要想身安,心就不能太干净,太干净的心容易受人利用,让身体受到危险;要想心安,那就不要过分地使用自己的身体,身体垮了,心就更要操心。前面是极端,不极端的时候,也还是不要担心太多,你是面对困难而死,还是被自己的担心吓死?你是过分劳累而死,还是纵欲过度而死?那种行为更容易死?自己想吧。

猪是如何回答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你杀了我,做成美味,不如继续把我关在圈里吃糠。猪比人聪明,又不是为自由而死,就因为好看衣服,好看车子,玩什么命啊!

心病是用心药医的,而且,古人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治疗鬼祟之术,还是需要神仙故事,心病治好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好。哈哈,修心的意义,大概如此吧!

这里有一个概念,如果一件事情很合适,那么其实你是感觉不到的。一个鞋子很合脚,那么就人鞋合一了。你平时没事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的,它有多关键不必说。

真正的达生,就是忘记达生。【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

《庄子·山木》:庄子自己也发现,自己写的故事里面有矛盾,有的事物因为无为而存在,有的事物却因为无为而亡。庄子的弟子也因此疑惑,去问庄子,庄子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处于中间。我记得之前哪一篇目里说到了。哦!《养生主》,养生之道,大部分出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指当有需要的时候,作假说自己什么也不会而逃过一劫,也不是指当要驱逐没用的人的时候又假装自己很有用。中庸不是装假,而是什么都不用做,别人就认为你如何如何。这是一种道德的修养,而不是反复装假左右逢源,否则很累很累,怎么能得养生之道呢?不是真的想要,那么就不必装作不要,做事也不是为了给谁看,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但是由于能专注所以能把一件事做好。

火气太大了,是不是因为自己太精致了。如果你把利益建立在欺骗之上,你还会有持续的利益么?固然,人可以变得复杂,但变复杂绝不要是变的狡诈。狡诈,害人害己。

再说,修行自己,如日月一般,照彻大千,心似清泉,而不是为了衬托别人的污秽而清洗自己,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偏了,那么绝对是错的了。

出于天性的情感最为长久,出于利益的情感会因利益的消失而消失。【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庄子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粗缯大布裹生涯形容他很合适的。庄子面见梁惠王说,读书人窝囊,是因为生不逢时,而不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这里面,说了惠子。惠子一看庄子冒犯了帝王,就开心了,因为知道庄子谋不成官职了,真小家子气!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庄子·山木》。庄子在果园遇见大鸟,拿出弹弓瞄准,看见螳螂在暗地里瞄准蝉,又看见大鸟暗地里瞄准着螳螂,再想想自己,不禁一身冷汗。多么可怕的食物链啊!一个吃一个,永远没有尽头,于是庄子丢下弹弓逃出果园,结果被保安看见,以为是偷果子的贼,被追骂好久。挺好玩。这不也是瓜田李下?哈哈。

再说身体与心灵要同时修炼,原理臭水沟,是心的修炼,可是如果一味地修炼内心,我们的身体就容易被清泉淹死。不要【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凡事做过了头,就是过犹不及的。

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哦!【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你固然是有贤能,但是如果能做到不张扬,那么别人就会更加喜欢你的。反之,即便你再怎么厉害,别人都会厌恶你,那么所谓的贤能还有什么用呢?表面而已,摆设而已。

《庄子·田子方》:本篇为小故事集,说的是贤者的故事。说贤者,就不能只说贤者,必用反例。其实贤者也并没有做太多的事,说太多的话,许多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足够让人受益匪浅了,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谁会不疲惫不厌恶呢?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我想到了什么,那就是看东西还是不能表面化,不要觉着自己和厉害的人做一样的事就能成为厉害的人,因为厉害的人会有许多平时不外露的能力,你觉着它的本事都是来源于平时的基础训练,于是跟着做基础训练,但当它一骑绝尘时,你才发现望尘莫及。其实许多东西不能量化地表现出来,总是邯郸学步,最后学不会走路,自己之前怎么走的也会忘记,所以呢!走自己的路,不要亦步亦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骑绝尘,就可以了。

已经发现自己望尘莫及,人就会变得消沉,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但是人是不应该心死的,每个人活着,固然要受到许多约束,迷茫,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遵从自然的规律去做就可以了,不停下,也别管什么时候会成功,也不管要去哪里。只要有事可做,不心哀,就可以了,就完满了。过去的是历史,不必念念不忘,别人都已经不提当年勇了,你却还羡慕别人已经人去楼空的过去,不是太心累了么?不是太没有必要了么?人如果不生病,是不可能完全忘记过去发生的事的,只是不必刻意地想了。

强如孔子,依旧时常请教各种人,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我们有了疑惑,为什么不去找广义的老师,而是自己反复地想反复地折磨自己呢?那不是很可笑么?

安于常态是天性;总变化,能适应变化,则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如果你要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变,去迎接这个变化的世界,你就要锻炼自己的适应变化的能力,你就要操劳自己的内心,二者是矛盾的。可如果你的心足够坚强,也就不会再在乎形式上的东西了,变化是不变的,如此理解就可以了。【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众人觉着身着儒士之服就可以成为儒士,那不是离儒士很远吗?自己不是儒士而认为自己是儒士,不去修行,不去学习,那不是离儒士更远了?君王认为穿着儒士之服的人就是儒士,自诩国家离儒士众多,那不是太耽误事了么?古之儒者,先有其实而后有其形,只得其实不得其形,可矣,只得其形不得其实,惑矣!

百里奚【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做事情做到极致于是忘我,英雄不问出处于是忘记,这二者不是贤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么?如果具备这两点优点,又何须左顾右盼呢?

《庄子·智北游》:一个叫智的先生的求学的故事。向北求学,无为谓先生什么也没有告诉他;向南求学,另一个人诳倔也没有告诉他。装懂和真的懂有相同的表现,那么所谓的懂就会让人疑惑了。本篇的名句很多,作为外篇最后一篇,基本所有的道理都在这里展现。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生与死谁是前辈,谁是晚辈?先有生而后有死,所以,生是死的前辈,可是有生者必有死,死是生的最终的形态,所以死是生的死,生是生的生,死为前辈。无论如何,生与死互为前辈,是一种循环,我们面对这样的循环,还说什么呢!顺之。

不知道,所以知道,而忘记了,则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天然,忘记则有所修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只做不说,可谓得道,不做不说,自然已经做完了,不加修饰,是超越道。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嗯,不说了。

道理在万物之中,这一点庄子与墨子的想法类似,墨子的兼爱,就是对最卑微事物的爱。庄子的道,无处不在。

道不可言,它能聚集财富,于是人们一拥而上,想学习什么是道,可是道不能被学习,它不在文字里,不在语言里,不在动作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如何能学到它呢?不要揣摩,你一想,就不对。

世界这样美好,何必争论不休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